云南社区儿童保护项目试点经验开花结果
2013年至2020年,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儿基会在云南玉溪市华宁县和新平县、保山市龙陵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四个县市,实施了“全国妇联/联合国儿基会社区儿童保护项目”一、二期试点工作。试点地区通过探索建立“三级预防”模式、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等,构筑起儿童保护安全网,有效防止对儿童暴力的发生,取得了多方面试点成果,得到了全国妇联的充分肯定,认为“云南模式”和“华宁经验”成效明显,具有复制推广价值。
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项目县村居委会共建立儿童台账6039个,排查出高风险儿童68个,多部门联动干预处置个案66个,累计回访风险儿童2474人次,培训骨干5793人次,培育本土专家15名,催生社会组织3个,并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建立了社区儿童保护“三级预防”模式
一级预防以宣传倡导为重点,各项目点纷纷采用适合当地群众的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开展宣传,例如,龙陵县利用农闲时间,把家长们聚集起来,围着火塘,开展提升家庭正向教养能力的培训;华宁县组建了花灯队伍,把“反家暴”等知识搬上舞台;景洪市则充分发挥村寨广播的作用,实现常态化社区宣传。作为关爱儿童的主要阵地,各项目点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行动,通过情景剧表演、女童保护课堂、“以案说法”等形式在校园内开展自我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宣讲和反对校园暴力等活动;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对儿童保护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二级预防以发现报告为重点,在有效构筑起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上,各项目点深入社区,为每位儿童建立了档案并对他们进行风险等级评估,随后以定期回访的方式对风险儿童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台账动态更新。三级预防以风险儿童和家庭干预为重点,针对二级预防中发现的中高风险或权益已经遭受侵害的儿童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针对儿童及家庭的咨询调解、对家庭暴力受害人进行心理疏导、生活救助、跟进有行为偏差的儿童、为重点关注家庭的家长提供正向管教的培训等。“三级预防”模式实现了社区儿童保护的规范化、本土化与专业化。
健全了社区儿童保护工作机制
推动将“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纳入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以儿童为主体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纳入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对象。各项目县市成立了以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社区儿童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了妇联、教育、公安、民政、卫健、法院、检察院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儿童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案情会商,实现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问题联处。相关机制的建立,为推动社区儿童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构建起社区儿童保护专业化服务队伍
省妇联组建了由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参加的具有儿童保护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省级项目专家团队,制定了云南试点项目工作蓝图,并通过点对点的技术支持,引导各项目点朝着项目目标前进。各项目州市充分挖掘成员单位、高校、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的资源,分别建立了以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咨询专家为依托的儿童保护专家团队,组成了项目的技术核心。在各项目县乡,组建了由综治、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卫健、妇联、社会组织等部门人员参与的骨干队伍,打造了一支有儿童保护视角、有民族敏感性、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专业服务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持。
提高了服务针对性凝聚了社会组织力量
各项目点依托村两委、妇女小组长、妇女骨干等开展了细致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儿童档案,并根据风险指标为儿童进行风险评估,为风险儿童制定跟踪服务计划,由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对特殊疑难问题,则提交联席会议研究,进行会商处理。同时,各项目点注重发现培养儿童保护工作积极分子,通过团队建设、能力提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培育和支持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儿童保护工作中来,为促进社区儿童保护工作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