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 云南大理州创新推动河(湖)长制落实见效
一片片红色的水杉林点缀着田园农舍,清清的河水穿村而过,一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喜人景象,这是记者近日在洱海北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之一的永安江洱海入湖口河段看到的情景。
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采取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以水质监测倒逼河(湖)长履职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河(湖)长制。2020年洱海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湖心284国控点水质评价为“优”,27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水质主要指标趋稳向好、下滑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全州37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4.6%,10个国考和省考监测断面优良水体的比例达90%;20处县级以上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三维度”考核
倒逼河(湖)长履职尽责
“目前,大理州州级(湖)河长第一次接电话率平均高达89%,二次接电话率为100%。”日前,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长制社会评价项目组领队高杰接受采访时介绍,每到一个现场,首先要通过拔打电话,对河(湖)长制公示牌信息进行核实。刚开始时,曾出现河(湖)长电话打不通、河(湖)长对流域辖区不清、职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工作的推进,河(湖)长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由不接电话、被动接听电话转变为主动述职,促进了河(湖)长的履职到位。
2020年10月,高杰一行来到云龙县与泸水县交界处河段,按照河长公示牌上的提示,拨打了县级河长、云龙县委书记段冬梅的电话。第一次打过去,没有接听。高杰给她发送短信,亮明了身份。5分钟后接到了段冬梅的回拨电话。段冬梅不仅主动介绍了巡河情况,还反映了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高杰还记得这样的一次经历,她带领的第三方评价项目工作组在黑惠江进行巡河测评时,发现河道中有人乱扔旧沙发,河岸边还种了一小块玉米地,她不动声色地拍下了照片。当晚11时,高杰正带领学生汇总当天的测评信息,突然收到漾濞县河长办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当晚10时多,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连夜打捞河道中的旧沙发,铲除了岸边的玉米地。第二天清晨,高杰再次来到河道查看,果然已经清理干净了。
自2018年起,大理州率先在全省建立河(湖)长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由大理州河(湖)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大理州州级河(湖)长联系的45件河湖库渠及12县(市)河(湖)长制工作履职情况进行社会第三方评价。通过河长办考核、社会第三方考核、河(湖)长述职评议考核,对州级河(湖)长及县(市)总河长履职情况进行“三维度”考核。考核结果列为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领导、县(市)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方评价指标包括直接观测、群众评价、改善落实、公示牌信息核对4个部分,明察暗访,真实客观地记录、评估河湖治理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河长办及河(湖)长本人。2018年至2020年间,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湖)长制社会评价项目工作组共施行了9次社会第三方评价,每次覆盖80余条河流。参与评价的师生走进大山峡谷、深入村寨小组,每轮发放2000多份《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调查问卷》,扩大了群众对国家实施河(湖)长制政策的知晓度,提高了群众对河湖治理和保护的参与度。
经过3年的实践,大理州探索出了“发现→移交→督办→整改→反馈→核实→销号”的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河(湖)长制实施效果。2020年,这一机制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河长制工作典型案例”。
水质监测
凭水质“论英雄”
“在推行河(湖)长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在行政区划交界设点进行水质断面监测。凭水质‘论英雄’。河(湖)长履不履职、尽不尽责,就看水质在流经管辖的河段后,是提升了还是变差了。”大理州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大理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漾华说,比如一条河流从甲村流到乙村,在甲村与乙村的交界处设置一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在乙村与丙村的交界处再设置一个水质监测点,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结果比对,以水质倒逼乙村河(湖)长履职。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大理州在全国首家实施了水质监测机制,制定出台了水质监测方案,建立了548个水质监测点和31个入湖口自动监测站,对主要河道和重点沟渠入湖口及县、乡、村河流交界断面水体进行每月定期检测,监测结果实行一月一通报,突出河湖“水质类别”和“污染负荷削减量”两个重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水质好坏倒逼各级河(湖)长履职,用水质改善提升检验河(湖)长制成效。凡是当月水质变差、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对相关责任河(湖)长进行约谈;对不作为、慢作为和对重大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肃问责。
2018年以来,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失责等问题,大理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5人,其中处级11人、科级23人、一般干部13人、村组干部38人。
常态管护
发挥河湖清洁大作用
“每年冬天,我们都要集中清理河道里的死亡水草、茭草及河道两岸的杂草。河(湖)长制推行以来,每天都有人巡河、护河,永安江的变化非常大。入湖水质已由V类、劣V类提升到了Ⅱ类、Ⅲ类。你随便走到一个位置,都能透过清清的河水一眼看到河底。”1月12日,入冬以来大理市第一次大幅度降温,苍山披上了皑皑白雪。记者来到洱海北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之一的永安江洱海入湖口河段,遇到了正在巡河的河段负责人杨宇。
杨宇是大理市上关镇马厂村村民,担任永安江上关段组级河长4个年头。他说:“过去村民常常将垃圾污水往河里倾倒,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都自觉保护河道清洁。”
“10多年前,河道里的垃圾曾经堆得人在上面走路都不会下沉,一天至少要打捞上来两车,连天昼夜也干不完。经过这些年的管护,河水变清了。”在永安江入湖口最后一道拦污闸前,记者见到正在与滩地管理员一起打捞水草的全国“巾帼河湖卫士”苏万青,她从清晨8时多就从家里出来,已冒着严寒工作了3个多小时。
今年53岁的苏万青已担任了保洁员、滩地管理员近20年,近两年转岗担任永安江河道巡查员。她每天行走30000多步,对管辖的6.5公里河道进行巡查,制止向河道、滩地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放牧、洗衣、挖土取沙、私自堆放废弃物和搭建简易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记者问她:“环保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也不高,你怎么能坚持干这么多年?”她笑笑说:“我看着环境卫生一点点清洁干净了,心里就高兴,干活也不觉得苦和累了。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把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
“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滩地管理员、田间管水员‘四大员’的设立,是大理州推行河(湖)长制的一大亮点,他们发挥的作用相当大。”邵漾华介绍,按照“建立管护队伍、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统一管护标准、严格管护考核”的要求,实行“乡镇聘、河长办管理、村监督”的管理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洱海流域聘请1921名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滩地管理员、田间管水员等河道专管员队伍,开展日常河道沟渠清淤、垃圾收集清运、巡查监督、农田管水控水等工作,并及时制止损坏河湖管理设施、破坏河湖环境的行为。“四大员”为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实现河道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高位推动
创立五级河(湖)长制体系
“昨天,大理市市长严启红来巡河,我陪着他走完了新、老永安江近8公里长的河道。”杨宇介绍,永安江的州级河长是州长杨国宗,市级河长是大理市市长严启红,镇级河长是上关镇党委书记李俊金,村级河长是4个村委会主任。上面四级河长的主要任务是巡河,他是组级河长,也是最基层的河道负责人,负责做日常的河道管理工作。
大理州在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河(湖)长的基础上,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由州委书记和州长担任州级总河长和副总河长,州委、州政府领导担任州级河(湖)长,增设“组级河长”“岸线段长”“沟渠长”,将河湖管护延伸至最后1000米,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组共22123名河(湖)长进行常态化监管的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将全州946条河流、8座湖泊、681座水库、2195座坝塘、1171条沟渠、148.1公里环湖岸线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区域河湖库渠全覆盖。
“州总河长和副总河长还同时担任洱海双湖长及弥苴河、永安江的州级河长。洱海流域27条主要入湖河道,已全面推行州级领导+县(市)领导高位推动的‘双河长制’。”大理市上关镇河长办工作人员赵国胜介绍。
“我们现在站在永安江的入湖口,我现在开始巡河,我一移动,这个小红点就会跟着我走,记录下我的行程轨迹。”大理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本成在手机上演示了巡河App。这个手机软件是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且为全省提供大理样板的无纸化巡河护河办公软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现场即可通过手机拍照上传,交办、督办,同时还具备了记录巡查轨迹、提醒巡查的功能。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大理州在水利部要求的6项制度基础上,制定了河长巡河准备及巡河工作细则、工作督办、信息报送、工作问责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州级河(湖)长带头自加压力,加大巡河频次,做到州级河(湖)长每季度巡河不少于1次、县级河(湖)长每月不少于1次、乡镇级河(湖)长每月不少于3次、村级河(湖)长每周不少于1次、组级河(湖)长巡河实现常态化。
2020年,全州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17.2万次,并对发现问题实行限期整改、销号管理。各级河(湖)长自觉知责、明责、履责,切实以行动求实效,初步实现了河(湖)长从“有名”向“有实”迈进。(记者 秦蒙琳 黄兴能 庄俊华)
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采取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以水质监测倒逼河(湖)长履职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河(湖)长制。2020年洱海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湖心284国控点水质评价为“优”,27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水质主要指标趋稳向好、下滑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总体水质由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全州37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4.6%,10个国考和省考监测断面优良水体的比例达90%;20处县级以上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三维度”考核
倒逼河(湖)长履职尽责
“目前,大理州州级(湖)河长第一次接电话率平均高达89%,二次接电话率为100%。”日前,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长制社会评价项目组领队高杰接受采访时介绍,每到一个现场,首先要通过拔打电话,对河(湖)长制公示牌信息进行核实。刚开始时,曾出现河(湖)长电话打不通、河(湖)长对流域辖区不清、职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工作的推进,河(湖)长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由不接电话、被动接听电话转变为主动述职,促进了河(湖)长的履职到位。
2020年10月,高杰一行来到云龙县与泸水县交界处河段,按照河长公示牌上的提示,拨打了县级河长、云龙县委书记段冬梅的电话。第一次打过去,没有接听。高杰给她发送短信,亮明了身份。5分钟后接到了段冬梅的回拨电话。段冬梅不仅主动介绍了巡河情况,还反映了在巡河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高杰还记得这样的一次经历,她带领的第三方评价项目工作组在黑惠江进行巡河测评时,发现河道中有人乱扔旧沙发,河岸边还种了一小块玉米地,她不动声色地拍下了照片。当晚11时,高杰正带领学生汇总当天的测评信息,突然收到漾濞县河长办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当晚10时多,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连夜打捞河道中的旧沙发,铲除了岸边的玉米地。第二天清晨,高杰再次来到河道查看,果然已经清理干净了。
自2018年起,大理州率先在全省建立河(湖)长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由大理州河(湖)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大理州州级河(湖)长联系的45件河湖库渠及12县(市)河(湖)长制工作履职情况进行社会第三方评价。通过河长办考核、社会第三方考核、河(湖)长述职评议考核,对州级河(湖)长及县(市)总河长履职情况进行“三维度”考核。考核结果列为州委、州政府对州级领导、县(市)和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方评价指标包括直接观测、群众评价、改善落实、公示牌信息核对4个部分,明察暗访,真实客观地记录、评估河湖治理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河长办及河(湖)长本人。2018年至2020年间,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湖)长制社会评价项目工作组共施行了9次社会第三方评价,每次覆盖80余条河流。参与评价的师生走进大山峡谷、深入村寨小组,每轮发放2000多份《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调查问卷》,扩大了群众对国家实施河(湖)长制政策的知晓度,提高了群众对河湖治理和保护的参与度。
经过3年的实践,大理州探索出了“发现→移交→督办→整改→反馈→核实→销号”的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河(湖)长制实施效果。2020年,这一机制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河长制工作典型案例”。
水质监测
凭水质“论英雄”
“在推行河(湖)长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在行政区划交界设点进行水质断面监测。凭水质‘论英雄’。河(湖)长履不履职、尽不尽责,就看水质在流经管辖的河段后,是提升了还是变差了。”大理州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大理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漾华说,比如一条河流从甲村流到乙村,在甲村与乙村的交界处设置一个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点,在乙村与丙村的交界处再设置一个水质监测点,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水质监测结果比对,以水质倒逼乙村河(湖)长履职。
河(湖)长制推行以来,大理州在全国首家实施了水质监测机制,制定出台了水质监测方案,建立了548个水质监测点和31个入湖口自动监测站,对主要河道和重点沟渠入湖口及县、乡、村河流交界断面水体进行每月定期检测,监测结果实行一月一通报,突出河湖“水质类别”和“污染负荷削减量”两个重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水质好坏倒逼各级河(湖)长履职,用水质改善提升检验河(湖)长制成效。凡是当月水质变差、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对相关责任河(湖)长进行约谈;对不作为、慢作为和对重大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肃问责。
2018年以来,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失责等问题,大理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5人,其中处级11人、科级23人、一般干部13人、村组干部38人。
常态管护
发挥河湖清洁大作用
“每年冬天,我们都要集中清理河道里的死亡水草、茭草及河道两岸的杂草。河(湖)长制推行以来,每天都有人巡河、护河,永安江的变化非常大。入湖水质已由V类、劣V类提升到了Ⅱ类、Ⅲ类。你随便走到一个位置,都能透过清清的河水一眼看到河底。”1月12日,入冬以来大理市第一次大幅度降温,苍山披上了皑皑白雪。记者来到洱海北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之一的永安江洱海入湖口河段,遇到了正在巡河的河段负责人杨宇。
杨宇是大理市上关镇马厂村村民,担任永安江上关段组级河长4个年头。他说:“过去村民常常将垃圾污水往河里倾倒,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都自觉保护河道清洁。”
“10多年前,河道里的垃圾曾经堆得人在上面走路都不会下沉,一天至少要打捞上来两车,连天昼夜也干不完。经过这些年的管护,河水变清了。”在永安江入湖口最后一道拦污闸前,记者见到正在与滩地管理员一起打捞水草的全国“巾帼河湖卫士”苏万青,她从清晨8时多就从家里出来,已冒着严寒工作了3个多小时。
今年53岁的苏万青已担任了保洁员、滩地管理员近20年,近两年转岗担任永安江河道巡查员。她每天行走30000多步,对管辖的6.5公里河道进行巡查,制止向河道、滩地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放牧、洗衣、挖土取沙、私自堆放废弃物和搭建简易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记者问她:“环保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也不高,你怎么能坚持干这么多年?”她笑笑说:“我看着环境卫生一点点清洁干净了,心里就高兴,干活也不觉得苦和累了。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把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
“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滩地管理员、田间管水员‘四大员’的设立,是大理州推行河(湖)长制的一大亮点,他们发挥的作用相当大。”邵漾华介绍,按照“建立管护队伍、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统一管护标准、严格管护考核”的要求,实行“乡镇聘、河长办管理、村监督”的管理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洱海流域聘请1921名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滩地管理员、田间管水员等河道专管员队伍,开展日常河道沟渠清淤、垃圾收集清运、巡查监督、农田管水控水等工作,并及时制止损坏河湖管理设施、破坏河湖环境的行为。“四大员”为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实现河道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高位推动
创立五级河(湖)长制体系
“昨天,大理市市长严启红来巡河,我陪着他走完了新、老永安江近8公里长的河道。”杨宇介绍,永安江的州级河长是州长杨国宗,市级河长是大理市市长严启红,镇级河长是上关镇党委书记李俊金,村级河长是4个村委会主任。上面四级河长的主要任务是巡河,他是组级河长,也是最基层的河道负责人,负责做日常的河道管理工作。
大理州在州、县(市)、乡(镇)、村四级河(湖)长的基础上,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由州委书记和州长担任州级总河长和副总河长,州委、州政府领导担任州级河(湖)长,增设“组级河长”“岸线段长”“沟渠长”,将河湖管护延伸至最后1000米,建立了州、县(市)、乡(镇)、村、组共22123名河(湖)长进行常态化监管的五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将全州946条河流、8座湖泊、681座水库、2195座坝塘、1171条沟渠、148.1公里环湖岸线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区域河湖库渠全覆盖。
“州总河长和副总河长还同时担任洱海双湖长及弥苴河、永安江的州级河长。洱海流域27条主要入湖河道,已全面推行州级领导+县(市)领导高位推动的‘双河长制’。”大理市上关镇河长办工作人员赵国胜介绍。
“我们现在站在永安江的入湖口,我现在开始巡河,我一移动,这个小红点就会跟着我走,记录下我的行程轨迹。”大理州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本成在手机上演示了巡河App。这个手机软件是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且为全省提供大理样板的无纸化巡河护河办公软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现场即可通过手机拍照上传,交办、督办,同时还具备了记录巡查轨迹、提醒巡查的功能。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大理州在水利部要求的6项制度基础上,制定了河长巡河准备及巡河工作细则、工作督办、信息报送、工作问责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州级河(湖)长带头自加压力,加大巡河频次,做到州级河(湖)长每季度巡河不少于1次、县级河(湖)长每月不少于1次、乡镇级河(湖)长每月不少于3次、村级河(湖)长每周不少于1次、组级河(湖)长巡河实现常态化。
2020年,全州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17.2万次,并对发现问题实行限期整改、销号管理。各级河(湖)长自觉知责、明责、履责,切实以行动求实效,初步实现了河(湖)长从“有名”向“有实”迈进。(记者 秦蒙琳 黄兴能 庄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