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诞生记
文明是什么?
在昆明,大街小巷每天发生的一幕幕,正是“文明”这个抽象词汇的生动注脚:在翠湖公园,几名年轻父母陪孩子玩耍后,把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在青年路,适逢晚下班高峰,行人准备过斑马线,右转车辆立即停车礼貌等待;在地铁3号线,一位刚刚落座的年轻人看见带小孩的乘客上车后立马起身让座;在青云街道青裕社区,专门为居民划定晨晚练活动地点,跳广场舞的大爹大妈们自觉调低广场舞音量……
文明之风,正吹遍春城的每个角落。
12月1日正式施行的《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文明立法,弥补了昆明市目前在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方面的空白,消除文明行为认知领域的盲点和误区,用规章条文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进一步明确了文明导向、树立了文明标尺。
“软引导”转向“硬约束”
“昆明市出台《条例》,是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导文明行为,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兰昆介绍。
今年1月,昆明启动了《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起草工作办公室起草了《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初稿)》。按照地方立法工作的相关要求,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调研、召开改稿会,征求市级有关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条例(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
为了让立法更得民心,3个月后,《条例》立法起草工作办公室公布《条例(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在兰昆看来,“如果把精神文明比作一棵小树苗,法治文化就是它茁壮成长所需要的光热、水土和空气。需要拿起‘法治’的利器,由过去单纯依靠教育倡导的‘软引导’,向兼具依法治理的‘硬约束’转变。”兰昆表示,把文明创建的一些成功经验上升到立法高度予以支持和保障势在必行,这样既有利于弘扬和保护市民的文明行为,也有利于杜绝各种不文明行为。
昆明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高军认为,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能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军说。
明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
《条例》的制定算得上是昆明涉及面最广、难度较大的一次立法工作。
作为参与《条例》起草的一位工作者,兰昆颇有感触。“立法过程中其实有过很多争议,包括要不要把一些处罚性规定写入《条例》,哪些行为该写入鼓励与规范条款,哪些行为该写入禁止的条款。”
“《条例》是对昆明市近年来在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方面的经验做法及法治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提炼升华。”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事关广大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昆明相继出台《昆明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管理办法》等与文明行为规范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为昆明市制定专门性文明行为规范积累了经验。
《条例》从倡导与禁止两方面明确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公共文明行为规范,突出问题导向,有昆明地方特色。鼓励和支持公民积极实施各种文明行为,鼓励相关部门积极实施有助于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行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要积极为文明行为提供奖励与宣传。这样就把各级各部门在文明行为促进、管理和执法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厘清,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
《条例》还吸收了其他城市对于共性问题的规定。针对昆明市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如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躺卧公共座椅等,以禁止性规范的形式予以重点突出和强调。此外,《条例》也极具昆明特色,其中专门规定了对红嘴鸥等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内容。
为社会文明立法后,如何把《条例》落到实处?“《条例》涉及面非常广,涉及监管部门很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法规出台后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跟踪调查,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将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执法检查,保证法规的有效实施。”同时,昆明将加强《条例》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让民众更广泛和准确地了解社会文明法规,增强公众守法意识。
施行半月好评如潮
如今,《条例》已正式施行半个多月,昆明人对这把文明“标尺”好评如潮。
市民黄国忠表示,《条例》能够督促大家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将文明行为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昆明更文明,城市生活更美好。
市民杨涛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就是文明。《条例》的出台让文明有了更具体的规范、更明确的标尺。”
“通过《条例》的不断宣传、贯彻,‘文明’不再是停留在脑海里的一个抽象名词,老百姓对文明有了一把衡量的尺子,从爱护公共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再到文明校园、文明旅游、文明施工等,哪些是倡导的,哪些是禁止的,一目了然,让我们更清楚今后应该怎么做。”市民任柯说。(记者 李双双)